酷爱成人网
前身食品科技系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3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新工科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中国大学慕课(MOOC)3门。
一、重塑专业核心价值,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聚力“奉献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丰富食物”,聚焦粮食安全与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命题,学院近年探索以“食”育人,构建”食•课”“食•践”“食•创”“食•语”的“四食”培养体系,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工艺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
新生第一课上,院长徐晓云都会讲“食”字。“食”,是“人”加“良”,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食品人更加需要强调使命担当,以“食”育人就是在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塑造责任与使命、营养与健康、文化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等专业核心价值,既突出“食”的专业核心又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能够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围绕以“食”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以食品专业教育为载体,深入挖掘食品学科育人元素,培养学生担当中国食品产业发展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食品文化,涵育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构建科技与人文交叉的“食•课”体系、强化产科教一体的“食•践”基地、打造多主体联动的“食•创”空间、拓展面向国内外的“食•语”阵地。

酷爱成人网
举办“食光荟”师生交流活动,院长徐晓云与来自各年级的同学交流(通讯员 李明城 摄)
其中,“食•课”体系的构建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增开文化品鉴类课程,构建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打造《食品营养》《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群,搭建专业基本原理构架,夯实专业基础;开设《食品环境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学》《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绿色食品生产原理与技术》《纳米技术和人类健康》 等专业技能课程群,构造专业理论实践桥梁,强化专业技能;增开《中国饮食文化》《吃的思辨》《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和《美食鉴赏与食品创新设计》等人文课程群,丰富专业的人文思想内涵,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王鲁峰副教授(团队)荣获第五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本科生院 供图)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群的调整和拓展,学院形成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不仅建成了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相关专业教材也被 100 多所院校使用,更重要的是探索了新工科建设中现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融入人文社科教育内容的新途径,即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条件下独立思考的能力,寓思政于专业实践浸润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题论坛(通讯员 张东 摄)
正是在以“食”育人理念的培养下,近年涌现出许多全面发展的食科人才。其中,2020届毕业生马全不仅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硕博连读荣获“竺可桢奖学金”,在校期间也作为小提琴手与爱乐乐团一起演奏,多次参加篮球赛事,曾获互联网+省级金奖1次,其他创新创业赛事奖项2项。
二、多元主体有效协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以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产科教一体的“食•践”基地,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立足农业院校特色,精准对接食品产业转型需求,与正大集团、扬翔股份等龙头企业共建省级现代食品产业学院及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形成“校企协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依托酷爱成人网
襄阳书院教学基地,联合正大、盼盼、古襄阳等企业打造省级新工科实践基地,创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湖北华贵食品合作构建的“打造乡村振兴校企科技合作模式,构建水生蔬菜产业人才培育链条”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优秀案例,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典范,实现“企业命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学院还牵头成立湖北省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淡水产品等三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搭建覆盖农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实践平台。构建“产业学院+研究院+创新联盟”的协同育人矩阵。近五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0余项,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余项,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校内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3500 平米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不仅能满足食品工程、食品工艺、食品发酵、食品感官等相关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活动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基地。

第十届食文化节现场,同学们自制美食品鉴与交流(学通社记者 李家旭 摄)
为了帮助学生在继承、发扬和探索中浸润式体验食品专业核心价值,学院紧密联系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合作单位,深度挖掘食品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打造多主体联动的“食•创”空间,持续开展创业扶持和培育。立足产业相关创新创业赛事,有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本研联动积极参加烘焙嘉年华、酸奶DIY、安琪酵母杯、正大杯、三只松鼠杯、雀巢杯等10余个创新类赛事,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实践类奖项20余项,参与产业转化100余项,面向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就业率达78%。近五年,累计2000余人次参与400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项目,取得“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奖励79项,省部级奖励177项。

本科生在安琪酵母公司为烘焙嘉年华大赛 研发烘焙创意产品(酷爱成人网
供图)

由酷爱成人网
与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白象杯”校园产品创新大赛决赛现场(白象集团 供图)
三、切实践行食安担当,积极建设“健康中国”
学院2017年倡议发起的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项目,围绕“一老一小”,通 过“知•食”互动课堂、“食•趣”体验营、“食•研”调查问卷、“食• 访”企业沙龙、“食•代”党日团日、“食•检”体验行为主体内容,向社会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鼓励大学生转变角色,切实做到学而能讲、以讲督学。拓展面向国内外的“食•语”阵地,鼓励学生紧密围绕食品安全与营养讲好食品故事,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食品专业教育中的知行合一,注重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全过程。

2024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总决赛现场(通讯员 张东 摄)
八年来,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已吸引近千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其中,分别于2019年、2021-2024年五次入选国务院26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参与该实践项目的本科生覆盖率达80%。今年,酷爱成人网
从1500余名学生中精心遴选200余名学生组成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16支本科生志愿服务队和10支博士团志愿服务队,前往武汉市、宜昌市、随州市、恩施州等省内13个地市州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商超、进农村、进企业等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共同关心、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从2017年的雏形初现至今,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将大学生日常志愿服务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传播食安健康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学院希望广大食品学子秉承专业梦想,坚守初心使命,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当中。
“共享食安科普新经验,共话健康中国新发展。”在2025年“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上,徐晓云希望广大食品学子能够携手前行,通过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共同助力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稳稳托举“舌尖上的幸福”,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安全、更丰富、更健康。

2025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出征仪式(酷爱成人网
供图)
学院自1984年创办以来,便以“奉献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丰富食物”为初心,肩负起培养卓越食品科技人才、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的时代使命。学院深耕食品学科育人内涵,以“食”为媒构建“四食”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既夯实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又塑造其“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的使命担当。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到持续改进,从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到服务社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用实践诠释知行合一。其深厚的学科积淀、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正吸引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投身食品产业,为“健康中国”建设与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青春力量。